据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一书记载,北宋雍熙年间,有位自称“诗伯”的人曾写过一首题为《宿山房即事》的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啼子规。此诗乍读,文字流畅,音韵和谐,很是有几分“诗味”。可仔细一读,便发现诗中废话连篇:诗中的“一个”、“孤”、“独自”都是指一个人,“关门”、“闭户”、“掩柴扉”指同一个动作,“半夜”、“三更”、“子时”指同一个时间,“杜鹃”、“谢豹”、“子规”指同一种鸟,其俗名是布谷鸟(布谷鸟的知名度很高,尤其在我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很多人都知道它。“布谷”是鸣声的谐音,对其叫声,农民译为“布谷布谷、快快播谷”,旅者译作“归去归去、不如归去”,庶民翻成“阿公阿婆、家家好过”,母亲把它当作哄孩子之声:“不哭不哭、不哭不哭”,单身汉则说是替他们诉苦:“光棍真苦、光棍真苦。”)。
这首诗《孤僧》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充分展现出孤僧的形象和情感,以及他在这个世界中的处境和感受。
虽然诗中描绘了孤僧的生活和环境,但并没有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没有展现出他对于孤独、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表现也相对平淡,没有过多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缺乏一些文学性的表现力。因此,这首诗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充分挖掘和表现孤僧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以及缺乏一些文学性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