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这一篇诗的部分诗句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饮酒其五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
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心无杂念,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艺术特色:平淡而醇厚。情景理的融合。
原诗如下: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这首诗主要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前四句讲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后四句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的浑融妙合,后人概括为“意与境合”或“意与境浑”,一句话,是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上的辫证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