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知徐州期间,写过一篇《放鹤亭记》载入了《古文观止》。
文章不是很长,却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体现了苏轼不仅是大文豪,更是思想家。徐州云龙山因此天下知,山上放鹤亭亦流芳至今。文章开篇这样写道:“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北宋熙宁十年是公元1077年,这年农历八月黄河水从山东决口围困徐州,苏太守率全城军民抗洪抢险,徐州城保,皇帝嘉奖,太守引以为豪。这是文章的大背景。
“源见“辽东鹤”。谓故地重游。唐 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仙鹤来归,辽东之城郭犹是。”
舞蹈《鹤归来兮》以“鹤”的形态为原型,借鹤祈福之意,从鹤的文化象征意义传递对圣洁、清雅、生命的盛情礼赞。祈福之鹤,清雅之鹤,轻轻一跃,溅起鹤舞中秋的涟漪。苏海陆将鹤的高贵典雅与极具美感的舞蹈完美融合。